成年免费A级毛片无码

您好,欢迎光临成年免费A级毛片无码(大庆)!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冠山苍苍,棱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深切缅怀我校护理专业创始人陈慧英老师

发布时间:2023-09-27 20:18: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忆当年,中流砥柱耀杏坛;值此日,星沉月落尽哀音。

       杜鹃啼血,百灵哀鸣,陈慧英老师于2023年9月27日溘然长辞,悲情难抑。消息传来,家人、挚友、同道、学生无不痛彻心扉,从此我们将永远失去那样一位心灵纯善、信仰坚定、品行高洁的长者、朋友和母亲,护理专业的又一颗星辰陨落了。

       为了解陈慧英老师的生平事迹,缅怀陈老师生前的业绩和杰出贡献,特邀原鸡西煤炭医专护理系主任、总支书记夏余英老师;原鸡西煤炭医专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我校护理专业第一批护理教师刘桂芝老师;原鸡西煤炭医专护理教师,后担任护理系主任,哈医大大庆校区护理学院院长、哈医大护理学院名誉院长周郁秋教授;陈慧英老师的儿子,原鸡西煤炭卫生学校学生处处长,鸡西煤炭医专人事处处长陈捷及其学生进行访谈,让那些在陈老师一生中,始终爱戴她、信任她、受教于她的同道和学生们深切缅怀、寄托哀思。今天我们以护理后辈之名,怀切切忧思之情,谨以此篇深切缅怀我校护理专业的创始人陈慧英老师。

       陈慧英老师,1934年2月4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她在苏州读完中学后于1951年支援东北建设,便携家人来到黑龙江省参加工作。1951—1964年任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职工总医院护士长,1964年—1970年担任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卫生学校护理教研组组长;1970—1972年担任鸡西市柳毛公社卫生院妇科大夫;1974—1978年任鸡西卫校附属医院妇科大夫;1978—1980年任鸡西卫校附属医院总护士长;1980—1989年任鸡西卫校护理学科主任。1958—1963年期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4—1965年被评为鸡西卫校优秀教师、五好教师等;1971年被评为柳毛公社优秀生产队干部;1972年被评为鸡西卫校先进工作者;1973年进入鸡西卫校医训班学习;1984年担任鸡西护理学会副理事长。

       陈慧英老师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奠基人。担任学院前身——鸡西煤炭卫生学校护理教研组组长、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学科主任职务,是专业发展的领导者,更是一位专业知识丰厚,对护理事业充满热爱、富有人文情怀的护理教育家,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慧英老师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一生对学术孜孜以求,对护理教育满腔热忱、充满热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教学近40年,毕生致力于为病患解除病痛和护理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护理人才,这些护士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进程中活跃在祖国各地的临床护理一线,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打造我校护理专业的优质品牌筑牢了根基。她为人正直和善、真诚坦荡,做事脚踏实地;做学问严谨、慎独,富于创新;做护士仁术兼修,饱含爱心;做老师教书育人,倾情付出,杜鹃啼血,是我校历届学生的楷模和人生偶像。在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师者使命,爱伤、爱患、爱生是她无怨无悔的信念和追求。她把这一信念始终如一地贯彻在毕生的从医、从教的事业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4年,学校迁址鸡西,陈慧英老师随学校一道来到这里奉命组建护理教研组。用她的话说,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一穷二白,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教室,没有教师,没有一张纸片上记录与教学有关文字。我校的护理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起步的,创业艰难,步履维艰。然而这些困难难不倒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毅的陈慧英老师,她从一砖一瓦、一纸一笔、一桌一凳、一兵一卒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当有人问起她是怎样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的?她说因为心里有梦想,眼前总是浮现着漂亮的护理楼、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美丽的护理学生、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和教室里传出的教师们抑扬顿挫地授课声。她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带领我校护理专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护理专业建立之初,受我国护理专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长达半个世纪一直停留于中专教育层次,如同荒原中的旅人渴望一眼绿洲。这片荒原上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没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唯有少数怀揣理想的前人在荆棘路上自给自足。陈慧英老师就是这荒原上的拓荒者,为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她亲手引路耕耘,组织编写《基础护理绪论》及《护理操作规程》讲义,耕耘出一片片珍贵的绿洲,解决了师生们的燃眉之急。

        陈慧英老师为护理专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她见证并推动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壮大。起初,护理专业仅有1-2名兼职教师,只能分阶段讲授基础护理课程。在陈慧英老师的举才纳贤、悉心培养下,专业教师队伍壮大到10多人,课程设置也更加完善,能够承担多门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陈慧英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和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为带好教师队伍,她耐心地为每一位新老师详细传授教学基本功,解析教学大纲,分析典型案例,启发新教师设计教学法,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位教师。她的教案里除了课程的重难点,板书设计,还有很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如南丁格尔立志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事迹——“提灯女神”的故事,以及我国护理先辈王琇瑛护理实践的故事,使新教师明白教学并不是枯燥地讲述理论,更应该用先辈们的事迹激励学生,使学生热爱护理事业。陈慧英老师身体力行,每每在新教师初次上讲台时,都坐在一旁静听,课后耐心分析,悉心点评。既点出亮点,又切中关键地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和总护士长,陈慧英老师对于临床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将实践和教学融会贯通,在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也鼓励新教师要有临床思维和创新探索精神,不拘泥于课本,开拓创新。她始终坚持开展观摩教学,临床案例分享,规范技术操作,常态化开展护理学术讲座,使教师们始终站在护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在她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诲下,一批批新教师茁壮成长。她言传身教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了几代教师,使护理专业的薪火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可以说,没有陈慧英老师这位慈母般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就没有护理专业今天的成就。

        随着护理教学的不断发展,陈慧英老师意识到,教育教学硬件条件也要不断补充和优化,于是她从70年代初便开始筹建“护理实验室”。为把护理专业办得更好、更大、更强,她在学校内外奔走呼吁,甚至流着眼泪和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争取护理专业发展的条件、保障和空间。“和陈老师一起工作后,有很多次陪同她到有关部门协调、沟通、请示,多次亲历和目睹了这样的情境”,周郁秋教授这样说道。从实验场地到实验设施、器材,再到实验室功能及管理,陈慧英老师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她的积极争取和强力推进下,70年代以后护理专业拥有了本专业的实验室,学生有了实验、实训的空间和场所,使学生的护理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誉。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国家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我校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怎么办?是固守田园还是打破常规,谋求创新发展?在当时,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职能部门都是持有不同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陈慧英老师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她站在加快推进我校护理专业快速发展,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高度,提出了护理专业学生培养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临床思维、掌握新的临床技能,拓宽学生视野。这些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得以体现和落实,特别是毕业实习环节。此前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本在本市的两所医院和下面的煤矿医院。煤矿医院大多存在医院规模小、病种单一、仪器设备简陋,带教护士中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陈慧英老师提出,学生实习不能仅限于本市或本省的几家矿务局医院,要走出本市和本省,到发达地区的大医院实习。

       为让学生们走出去,掌握更正规、先进的临床技术,她不断与学校和有关部门领导沟通、协调、游说、争取,最终落实了秦皇岛市医院、阜新、大同、太原矿务局总医院等实习点。这样的举措对于我校护理专业而言是开创性的,实现了走出龙江优化实习的历史转变。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我校现在的护理专业实习医院不仅有省内医院,更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切实实现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校知名度的目标,也使我校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这一愿望,把改革落到实处,陈慧英老师不仅让同学们走了出去,她还亲自将学生送了出去。年近六旬的她曾陪着学生坐着绿皮火车,一坐就是一天一夜,甚至有时没有座位,一站就要站好几个小时。她每年都去外地联系实习、送学生实习,一直持续到退休。陈慧英老师以自己的战略眼光推动教学改革,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这种超前思维、育人理念、创新举措对我校乃至全国护理专业发展起到了思想先行,方法引领的作用。

       扛旗领雁德先行,精进臻善稳驭舟。陈慧英老师在人才培养中彰显人文之光,用仁心与智慧润物无声。总结她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为人处世、日常学习,到职业规划、人生发展,注重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德、能、勤、技”的全面培养,把温暖、柔美寓于能力和技术培养中。她深耕专业建设,注重软环境和硬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专业技能学习平台;她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楷模,更是她们前行的灯塔,被学生称为是离我们最近的南丁格尔。

       护理专业建立之初,学科底子薄弱,护士社会地位低,学生们入学后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坚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陈慧英老师便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次,陈慧英老师在入学教育中讲述了上海的一个医院成功抢救一名烧伤患者事例。这名患者由于烧伤严重,进行了下肢截肢手术,在救治过程中,大量复杂且艰辛地护理工作最终让这位病人转危为安。陈慧英老师通过护士们在救死扶伤中的感人事例,把护理在维系健康中的重要价值有血有肉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明白了护理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护理专业在维护人类健康,去除人类病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记得在一次全省统考中我校护理专业成绩不理想,为了寻找原因,弄清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统考成绩,陈慧英老师多次亲自前往哈尔滨,到省教育厅咨询专家和有关领导。那时的冬天极其寒冷,经常是漫天飘雪、寒气刺骨。雪天路滑,作为南方人的陈慧英老师是惧怕在冰雪中走路的,可为了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她连续几天一个人在风雪中禹禹独行,凭着一股坚毅和执着一路向前。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和全体老师一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陈慧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把爱贯穿始终,教育学生要时刻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爱病人如亲人。在床边示范时,她动作轻柔,温言细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处置的重要性。轮到学生操作时,她静心观察,耐心指正错误,语重心长分析原因。课后,她面带慈祥,娓娓道来真实案例中的小知识、小细节,应在哪里体现人文关怀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有些毕业的学生回忆说:“我印象中,她和我们学生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让我这个从大山里出来,第一次到城市里来的学生感觉到温暖。她的话语总是那么温柔,就像春风拂面,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觉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像春风和雨丝似的,平复了我在外读书时的惶恐、紧张和不安。”在陈慧英老师身上,学生体会到了何为仁心仁术,她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这恰是她最大的人文馈赠。可以说,陈慧英老师用大爱之心感染和浸润了一届又一届护理学子的心田,她的人文情怀被学生们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用匠心浇灌事业,以仁心守护生命。她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护理学的前行方向,带领学校护理学实现了从无到有;她是一袭春风,用一颗真心温暖着病患。陈慧英老师是我校护理专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鸡西市各医院都有崇高的威望。在任期间,曾与鸡西市医院总护士长彭万凤共同主办鸡西护理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了工作经验交流,为推动鸡西市护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学校升格本科后,陈慧英老师也是一如既往地恪尽职守,从单一的基础护理教学到临床的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多学科教学,为我校护理专业发展献策;从单一的中专教育到多层次举办护士子弟班、护理高护班,为我校开展高等护理教育进行了先行的探索和实践,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可鉴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陈慧英老师博学儒雅又平易可亲,其蔼然长者之风,荡幽谷而缭云间,散雾霭而澈凌烟,其志山河为清,其心日月为明,让每一位和她接触的人都如沐春风。她将学生视如己出,恪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护理教育的明灯代代相传。她对护理事业的执着和坚韧,已铸成骨子里雕琢不褪的印记。她怀抱着满腔热情,视护理事业如生命,将全部心血洒落这片净土,是一位“仁术兼修”的大先生。

       感谢陈慧英老师来人间和我们在一起,何其有幸成为她的同道、学生。她引领我们、教化我们,成为一个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的人;成为一名品行高洁,圣手除病的护士。我们深切哀悼陈老师的离世,沉痛追思她一生的奉献与恩泽。我们要缅怀她仁爱、奉献的高尚情怀,并承继她的遗志,让这盏灯长明不衰,代代相传。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 39 邮政编码:163319
版权所有:成年免费A级毛片无码大庆校区


版权所有:成年免费A级毛片无码大庆校区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39